正在成為過去式的親情

28 September, 2008

DSC_0068
Ahock 和韋利
颱風夜兩人在 PEG 遇上,還在這談親情等事


親情是個很妙的東西,到底親情是怎一回事?
今天,我看到了台灣新的家庭模式。台灣的小家庭在孩子長大後,因為家裡空間不足,近年來有不少人在住家附近買了間小套房之類的房子供小孩住,我戲稱之"孩子屋"。孩子屋就是讓家中已念初中、高中或大學的孩子共同居住的另一個家,讓小孩有著更大的自由空間。

這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如果說家中的小孩結婚了,表示已成人要組織自己的小家庭,搬出去住則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我看到的台灣新家庭模式則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這在我的成長背景下難以接受的事。

我把這事拿來和旅日的 箔樵 討論,他則說了日本的家庭模式。他說日本人喜歡買一小塊地,然後蓋個3、4層,一家人就住在這棟大樓內,乍聽下是沒有甚麼不好的。但是,每一層之間並沒有相通的空間,就是樓梯是不相通的,到各樓層的樓梯是不同的。這乍聽下似乎就和長大成人搬出去住一樣,只是在同一棟的話,這事就變得很奇怪了!這在我們倆人的家庭背景下,是無法接受的。

先說說我們幾人所感受到的親情,以我而言,我和親戚間的關係是非常熟絡的。小時候,父母常常會帶我們到親戚家串門子。長大後,我自然而然會想要去找他們,我們之間有的是宗親的親情。親情和朋友間的感情是不一樣的,親情沒有朋友間的感情那種交心的感覺,但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親切的關係。

也許是我隻身一人在台的關係,我在台有事沒事都會撥電話給我的親戚聊天如表哥、姑姑、阿姨等人。我若回古晉的話,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告訴親戚我回去了。這是禮貌,也是得以維繫親情的動作。

和韋利的聊天中,提到了一件很關鍵的事 - 拜訪親友。如果你把拜訪親友當成妳生命中一件重要的事,那妳會因為每次完成這事後得到無可言語的滿足感。第一次總是那麼的難,不需任何理由,拜訪只是深切的讓對方了解我們在關心他們罷了。即使對方忙,或剛好不在,你做過這事就已經完成了維繫親情這件事。

我們的父母不太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他們懂得的是體教。我、韋利和箔樵的家庭都有類似的經驗。以韋利來說,有一次過農曆年回鄉去,剛好那一年有多出的時間。她的母親就帶著她走遍家鄉的山頭,把整遍山都翻過一遍。有一些親友還是找了很久才找到,叫不出名字的那一種。彼此間則還是很開心、誠懇的聊了開來,就像彼此間是有一條線牽引著。她母親做的事就是體教,教她如何維繫親情。只是我們的父母從來都不曾對我們說過親情是甚麼,或如此的拜訪,他們的感動有那些。

很容易的,像孩子屋這種家庭模式,很容易讓家庭間的親情變薄。社會變遷,我們在無意間很容易不經意放棄這些體教,也許我們沒有察覺。在和一位老媽媽討論這事時,她提到都市和城鄉小孩的差距。孩子天天上學、補習, 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才是最沒有道理的事情, 對親情的傷害更大! 可是, 家長、學校都像瘋了一樣, 要孩子天天上學、補習。這確是讓我們很感慨,如此的情形下,怎會有較有溫情的家庭結構產生呢?只是很可惜的是,大家都看不到可能的負面衝擊。箔樵就有提到一個關鍵的事,親情是環境所培養出來的,這並不是與生俱來之能力。確實,我們少了她也能活得很好,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曉得她的存在下或一開始不曾受她的影響下。所以,親情很容易就會隔代消失了。家庭模式不斷在改變中,台北的親情確實已變得不如我家鄉那麼的濃厚了。像箔樵及韋利有這樣成長背景的人,真的不多了。

2 comments:

frog青蛙怪 said...

這孩子屋我也第一次聽到阿!!
生長在台北這麼多年,每年還是會跟父母回大馬
雖然只有一年見一次的親戚,也許有的根本是不熟
但還是有親情的感覺

我想日後家庭的關係可能會越來越疏遠吧
感覺有點可悲

Ahock said...

孩子屋的事是最近幾年的潮流,而且是中產階級當做投資手段下的產物。在都市裡的生活,大家都容易在不察覺下放棄了一些維繫親情的事物或是做了一些對親情有害的事物。我們應當警惕這些事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熱情推薦:

關於作者

My Photo
Ahock
在台灣過著古晉人的生活,算是滯留台灣10多年了~ ps:這邊放的照片是我的母親梅花。
View my complete profile
Visitors
since 06 March 2008
網站日誌

  © Blogger templates Newspaper II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